刚刚更新: 〔我要亏成娱乐圈巨〕〔神话战国之我是赵〕〔领主:开局一本水〕〔四合院:霸道的人〕〔圣庭时代,开局推〕〔玄幻:开局成了小〕〔激活帝王系统,开〕〔从嬴政开始:历代〕〔诡异难杀?抱歉,〕〔太古神尊〕〔抄家前,医妃搬空〕〔新婚夜被鸽后我绑〕〔流放,神医小娇妻〕〔农门团宠:家有萌〕〔重生归来,家里户〕〔重生小祖宗她又帅〕〔特利迦既不新生代〕〔顶流穿书后,黑莲〕〔楚爷,夫人又上热〕〔高手下山:我不当
金牌大风      小说目录      搜索
五胡烽烟 0408 皇权不下县?
    有人疑惑,古代皇权不下县,就算唐国进行了制度改革,有些大基调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一百个县需要上万名官吏,实在太多太不现实了,缩减一半都嫌多。

    事实上这里面有好几个大误区,第一个认识误区就是‘皇权不下县’,这个观点并不正确。

    正常情况下,朝廷对基层的统治是很深入的,起码在制度上直接管到了乡村一级。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其中乡三老、里父老,看名字会让人误以为是家族长者担任,事实上并非如此,它就是国家的行政职务名称。

    就和县的行政长官叫县令是一样的,乡三老、里父老也只是一个名称,担任这个职务的很可能就是个一二十岁的年轻人。

    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又源于另一个更大的知识误区。

    我们习惯性的以为,中国的乡村自古以来就是以血缘、姓氏为基础汇聚而成,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

    或者说以姓氏、血缘形成村落的历史,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悠久。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宋朝之前,国家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世家贵族可以同姓居住在同一个广阔区域,但普通百姓不行,原因就是害怕百姓抱团不利于统治。

    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世家贵族,在这一点是利益是一致的。

    为了自己的统治,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居住地点,把一些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村子是有围墙的。

    人们统一出工统一收工,村干部也就是邻长、里胥等人,坐在门口监督百姓。

    早上检查有没有人没出去干活,晚上看谁没回来。而且干完一天活回来的时候还不能空着手,必须要砍一些柴回来。

    到了冬天百姓也不能闲着,女子一个月纺织的工作量要相当于农忙时期四十五天的工作量,还要相互交流技术经验。

    是不是觉得这个制度很熟悉?别误会,这不是集体制,而是体现国家对乡村的监督到了多么严格的地步。

    普通百姓不是囚犯,田地也是自己家的,按理说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在家歇息一天。

    可是不行,你干不干活不是自己说了算,国家说了才算。

    想赶集买东西?等着,买东西的人多了一起去,而且还要乡村干部出具证明,否则很容易被当成流犯给抓起来。

    根据出土的敦煌文书记载,直到唐朝末期中国的乡村还是多姓杂居,而且杂的很厉害,往往是十几二十个姓氏混居。

    一直到了宋朝,因为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商业也逐渐发达起来,国家对百姓的人身禁锢才进一步松解。

    百姓才有了相对的自由,可以在附近的村镇里自由活动,而不用再和以前那样一切都被人监管约束着。

    随着书院的普及,知识流向民间读书人的数量增多。而读书人是需要游学的,又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对人身禁锢的松绑。

    生产力进步和更多的土地被开垦,以家族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国家也不再强行拆散家族。

    慢慢的就出现了以同姓或者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村镇。

    但朝廷对民间的掌控力度丝毫没有降低。比如保甲制,就是宋朝之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农村情况,重新设置的一个村小组结构。

    几户联保,一家犯错全保受罚,通过这种方式让百姓相互监督。

    即便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以同姓或者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村庄才普遍存在。

    而以上这些知识误区,都是清末民国时期才形成的。

    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很多东西只能根据清末时期的社会现状进行推理,难免出现谬误。

    后来国家富强了,有能力对古代历史进行科学考证,再加上大量古籍的出土,才还原了古代的真实情况。

    现在是东晋时期,虽然因为士族做大和动乱,国家对农村的掌控力度变弱了,但在制度上该有的东西还是有的。

    文易的制度改革也不是凭空来的,而是根据现有的制度进行调整,所以每个县的官吏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扶南四州二十七府一百零五县,设置一万多名官吏并不算多。甚至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政府还要启用一些乡贤协助管理。

    当然了,作为穿越者文易不会用围墙把村子封死,强行规定百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在这一点上他很推崇老子的无为思想,划定一个范围,让百姓自己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充分发挥百姓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是所谓的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但这种制度只能在统治稳定的地方实施,比如东宁岛、吕宋岛和琉球。

    扶南这种新占领的土地,为了方便管理暂时采用的是保守方法。也就是建围墙,官府强行组织生产。

    这么做的好处是能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快速恢复社会秩序。

    光派遣官吏还不行,最好的治理方法还是移民,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地方人口的交换,促进人口和风俗习惯的融合。

    所以朝廷在扶南初步站稳脚跟之后,三大报纸联合发表了一篇皇帝诏令,号召有志之士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去,更好的建设家园。

    这个艰苦地方自然就是扶南。

    本来大家对这个诏令并不抱什么期望,毕竟没有人愿意离开和平稳定的环境,去扶南这种刚刚占领的地方受苦。

    然而百姓的真实反应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居然有许多人积极响应。

    东宁岛这边愿意去的都是年轻人,这很好理解,热血青年吗。

    而且唐国对这种垦荒人员的待遇非常好,后续选拔官吏也会优先照顾他们。

    很多科举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办法当兵又想出仕的人,都会选择走这条路。

    而吕宋岛和琉球岛那边的情况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热门小说: 〔帝王受龙椅含玉势〕〔颠覆大盛朝〕〔御兽狗系统疯了让〕〔大团圆结2亲情会闪〕〔共享双胞胎齐娜齐〕〔双黑蛇的温度1v2〕〔老赵与表儿媳妇孙〕〔还珠:这个格格有〕〔李初晨孙欣欣〕〔楚爷,夫人又上热〕〔崩坏三生存守则〕〔大地主[末穿古种田〕〔原神:开局成为璃〕〔缚春情〕〔蒸汽朋克下的神秘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