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更新: 〔自首〕〔破案需要我这样的〕〔联盟:我真不是绝〕〔坏女孩〕〔微醺玫瑰〕〔分手后,豪门掌权〕〔快穿之都是我的踏〕〔七零嫁糙汉:知青〕〔落入他的圈套〕〔诸神殿〕〔虐文女主忙抓鬼〕〔玩大了:七零知青〕〔重生!穿到渣爹以〕〔山村桃运傻医〕〔首席继承人陈平〕〔陆七权奕珩〕〔韩飞李斐雪是哪部〕〔在偏执傅少身边尽〕〔全球降临:诸天争〕〔乡村神农
金牌大风      小说目录      搜索
第307章 以工代赈?x
    至于说万一安南暹罗等国不卖粮食给大明怎么办?
    呵呵,怎么说呢,大明水师的舰队又不是摆设。
    如果安南暹罗等国不愿意接受自由贸易,那大明也是可以把脸皮剥下来揣兜里,然后搞零元购的嘛!
    人只要够不要脸,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的大明朝廷要的只是粮食,至于说粮食是怎么来的,那不重要。
    朱简灼闻言,向着一旁的黄全点头说道。
    “王首辅的方法不错,此事便交由黄侍郎来负责吧!”
    黄全是黄莹莹的父亲,也是现在大明的皇家商行的掌柜的。
    除此之外,他还在户部挂着一个侍郎的官衔。
    是故,朱简灼才称呼他为黄侍郎。
    黄全闻言,当下抱拳说道。
    “陛下放心,下官明白,定然操持好此事,不让陛下失望。”
    朱简灼微微颔首,然后又开口说道。
    “赈灾之事,光由朝廷来做,确实是费力了些,用靖垵的话来讲,民间的力量也是可以引导利用的嘛。”
    “传令给礼部的宣传司,让他们安排大明日报公开向天下的士绅百姓募集粮食衣物药材等相应的赈灾物资,准备用于支援河南方面的赈灾工作。”
    “为此,大明皇家会捐出价值五十万银元的各类物资,以做带头示范作用。”
    相较于数百万人的灾民数量,五十万块银元的赈灾物资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但是,这五十万块银元的意义却是相当的重大。
    因为,这代表了大明皇室的态度。
    既然皇室都捐钱表态了,满朝文武能不表示表示?
    满朝文武都表示了,那些士绅大户多少也得意思意思吧?
    你家一千块,他家五百块的,加在一起,少说也能凑个大几百万块银元。
    大几百万块银元的赈灾物资,虽然也是杯水车薪。
    但多了不敢说,活个几十万人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多少也算是大明对灾民的一点心意吧!
    虽说救不了所有人,但能救多少救多少吧。
    见朱简灼如此表态,大明的满朝文武也是纷纷应是。
    黄全最先开口说道。
    “启奏陛下,下官愿捐献银元四十万块,用于支援朝廷赈灾事宜。”
    黄全作为大明的皇商代表,自家也是有产业的。
    自从他将女儿献给朱靖垵以来,这么长时间的以权谋私……啊呸,是正当经营下来,黄家的家业已经翻了好几倍了。
    虽然暂且还比不得广州十三行那样的豪富,却也绝对能称得上一句家财万贯。
    黄全不傻,他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是从哪里来的,既然如此,那他当然会不会错过这个拍马屁的机会。
    朱简灼既然说了,要求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士绅捐献赈灾物资,黄全没有丝毫犹豫便带头捐了。
    若非朱简灼代表皇室只捐了五十万块银元,他这个做臣子的不好超过数字,黄全为了讨朱简灼这个皇帝的欢心,咬咬牙捐个百来万也是能舍得的。
    黄全开了个头,其余众人也是纷纷跟上。
    众人热火朝天的捐着钱款。
    ……
    关于赈灾的事情,朱靖垵是这样设想的。
    他不准备去河南赈灾,而是准备要在淮河边上设置粥棚,对渡河来到淮南的灾民进行赈济。
    如此一来的话,既可以表明大明没有抛弃河南灾民的想法,也可以通过控制渡口的船只,来控制来到淮南的灾民的数量。
    以保证赈灾之事不至于失控,数百万灾民无法祸及大明的实际控制区。
    当然,这么做也可以被说成是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还有就是,朱靖垵还准备要在淮河南岸设置征兵点,从难民中募集一批淳朴农人组织成军,以弥补现在明军的兵力短缺的问题。
    除此之外,朱靖垵还准备鼓励淮河沿线的士绅开办手工作坊,招募雇工,吸收劳动力。
    一方面是能推动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二则是能够让灾民有个能养活自己的手段。
    至于说以工代赈?
    呵呵,这招听起来好像不错,但在当前这个生产资料较为匮乏的年代,却也只是听起来不错。
    实际上压根行不通!
    怎么说呢,以工代赈的前提是你手上得掌握着足够的粮食才行。
    在赈灾的时候,让一个人勉强活着饿不死所需的粮食,和让人以工代赈干力气活所需要的粮食压根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让人勉强吊着命的话,一天一碗稀粥,隔三差五来顿半干不稀的就行。
    可要是让人干活的话,那每天最起码也得一顿干的一顿稀的。
    算起来,以工代赈养活一个人所需的粮食,如果只是拿来给人吊命的话,最少也能养活五六个人。
    这就是差距!
    是故,以工代赈在古代其实是行不通的。
    原因无他,生产力不发达,缺粮,仅此而已!
    在古代搞以工代赈,只能说是太过于想当然了。
    朱靖垵最近也是快要愁死了。
    朝廷那边还没有回复他该如何赈济灾民。
    但随着时间流逝,大明朝廷在淮南设粥棚赈济灾民的消息逐渐传开,从河南涌入淮南一带的灾民也是越来越多。
    若非丰升额在凤阳的二十万石屯粮缓解了一时之需,现在怕是就连明军自己都要断粮了……
    朱靖垵正坐在桌前吃着晚饭,他今日的晚饭很简单,一碗稀粥,一份清炒的时蔬。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基本上不见半点荤腥!
    比起往日的吃食来,朱靖垵最近的食物简单了许多。
    原因无他,还是缺粮!
    虽然再怎么缺粮,也不至于缺到他这里。
    但是每当他到淮河岸边的难民营视察,看着那些难民们因为饥饿而变得皮包骨头的身体。
    看着那每日从难民营中被抬出来,扔到乱葬岗的数百上千的饿殍。
    哪怕是山珍海味放在朱靖垵面前,他也吃不下。
    朱靖垵作为一个合格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虽然自认为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但他的良心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的。
    外边的灾民成百上千的饿死,他却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吃着,朱靖垵做不出这样畜生的事情来。
    餐桌上,他只是小口小口的喝着稀粥,很明显胃口不是很好。
    只是,就在这时候,外边响起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
    张进怀中抱着一份报告文书,快步来到了朱靖垵面前。
    还不等他开口汇报,朱靖垵便将头给转了过来,开口询问道。
    “怎么样,统计出来了吗?今日难民营又多了多少人?”
    张进闻言,思索一阵开口说道。
    “回殿下的话,根据我军在淮河南岸设置的几个难民营汇报,今日一共有难民三千二百一十四口抵达淮南。”
    <div  class="contentadv">        朱靖垵闻言,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旋即询问道。
    “今日又消耗了多少粮食?”
    张进想也没想,开口说道。
    “今日各难民营总共消耗粮食八千余石,明日的粮食消耗量只会更多。”
    “殿下,若是朝廷再不送粮食来,我军现在手上所掌握的粮食,最多还能再坚持半个月……”
    在说这话的时候,张进的脸色非常的凝重。
    因为他知道断粮之后的后果!
    现在大明设置在淮河南岸的几座难民营因为粮食短缺的问题,本来就不安稳,经常有人闹事,打架斗殴,甚至是杀人吃肉的事情时有发生。
    幸亏有军队镇压,外加朱靖垵尽量保证了难民营最基础的粮食所需,那几座难民营才始终没有闹出什么大的事端来。
    只是,一但彻底断粮,难民营那边必然爆发骚乱,到时候,即使军队再怎么镇压,怕也是镇压不住的。
    朱靖垵闻言,深吸一口气道。
    “朝廷那边应急的粮食何时能送到?”
    张进闻言,回复道。
    “启禀殿下,南京那边已经在紧急筹粮,从江南和湖广进行调运了。”
    “但是粮食调运工作颇为繁杂,最起码也得一个月的时间,粮食才能运到凤阳来。”
    朱靖垵深吸一口气,脸上忍不住露出不忍的表情,但最终还是开口说道。
    “传令给我军的水师,让我军的水师着手封锁淮河上下游,暂且禁止一切船只来往淮河两岸。”
    “孤,对不住河南百姓啊……”
    现在,朱靖垵心中满是愧疚。
    他知道,自己这一道命令下达,不知道会有多少满怀希望抵达淮河,企图过河得到大明朝廷赈济的百姓,被阻隔在淮河以北,在绝望中死去,化为饿殍和白骨。
    但是,他是真的没办法啊!
    只是,朱靖垵下令隔断淮河,却也只是使得难民营内的难民数量,短时间不会再大规模的增加。
    可粮食的缺口,却是依旧存在的。
    语罢,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朱靖垵接着说道。
    “派人帮孤去将凤阳府的士绅大户请来,孤要设宴招待他们。”
    最终,朱靖垵还是准备要先向士绅借粮,来缓解当前的一时之急需。
    朱靖垵想来,就凭自己的威望,如果能舍下脸去向士绅开口,借一些粮食应急应该不成问题。
    张进闻言,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告退离去。
    朱靖垵也是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然后将碗底残留的几颗米粒也给吃净……
    以往,他对于浪费粮食还不怎么在意。
    但最近,他忽然觉得,自己以前竟然浪费了那么多粮食,可真不是个东西啊!
    ……
    南京,秦淮河!
    身为大明的南都,将来大明都城的热门选项之一,南京的繁华自是不必多说的。
    别看南京才刚被大明收复两年多,战争也才刚刚过去,可南京的市井却是早已经回复了繁华。
    而秦淮河,作为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秦淮河旁的一座酒楼内,几名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怀中搂着姑娘,喝酒谈笑,神情开怀。
    而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桌子的珍馐佳肴,以及一坛坛散发着醇香的美酒。
    几名读书人开怀畅饮的同时,议论着朝政,指点江山。
    独属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忍不住让人侧目。
    “要我说,凤阳一战太子殿下赢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就连鞑子的钦差大臣,都被活捉了呢,实在是大涨我大明的威风啊!”
    一名世子粗着脖子红着脸,大声说道。
    “是极,是极,凤阳一战可谓奠定了我大明将来光复河山,一统天下的基础,大块人心啊。”
    “此战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原也就要被收复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不外如是!”
    一旁之人大声附和道。
    凤阳之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大明上下的人心。
    这些年轻士子大多也都是心中有热血的,得知朝廷大军大胜,自然振奋。
    就在这时候,旁边一张桌子上,一名身材矮壮的书生也是开口说道。
    “哈哈,我等士子深受国恩,论起报效国家之事,可不能让军中的武夫专美于前。”
    “某决定了,今年的科举若是再不过,某便不考了,干脆报名军校,投笔从戎去。”
    “如今之天下大势滚滚如潮,某即便做不了历史浪潮中的弄潮儿,也要在这青史上留下我的姓名。”
    这年头,虽然社会上重文轻武的风气依旧严峻。
    但是,现在大明刚刚复国,正是勋贵势力最为强势的时候。
    而大多都是军功出身的勋贵们,自然不会看不起武夫。
    如此以来,也是使得现在的大明武人的地位有所提升。
    读书人们对于从军报国,在战场上用军功博取一个荣华富贵乃至于与国同休的爵位,也是颇为意动的。
    只是,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人不合时宜的说了一句。
    “朝廷能打赢凤阳之战,自然是极好的,但可惜的是,现如今黄河决口,河南遭灾,某听人说,现在河南那边,已经易子而食了……”
    “某若是朝中大员,绝不会对此熟视无睹!”
    这人的话中,不自觉的带了些怨气。
    自古以来,读书人嘛就是这样,读了点书,开阔了点眼见,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便忍不住想要针砭时弊,指点江山。
    半桶水晃荡的利害!
    你指望他一个劲儿的对你歌功颂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而言,读书人议论朝政的时候,都是以吐槽和埋怨居多的。
    哪怕你做的再好,他们也能挑出毛病来。
    当然了,这名士子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就是河南人士。
    现在遭灾的是他的故乡!
    是故,有些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在听闻此言之后,刚刚开口的那矮壮士子却是开口反驳道。
    “尔这厮说话好没道理?河南是遭灾了没错,但现在的河南是在鞑子治下,赈济也是该鞑子朝廷去赈济,关我大明何事?”
    “难不成我大明还要替鞑子来赈济灾民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热门小说: 〔帝王受龙椅含玉势〕〔叶蓁墨千寒〕〔十大催泪治愈的小〕〔演员没有假期〕〔A内腔标记成结〕〔跪下,我的霸气老〕〔斗罗:开局签到先〕〔拯救地球从无限洗〕〔小青梅她有点难追〕〔水深火热by阿司匹〕〔重生毒女谋天下〕〔夫人嫁到〕〔四合院开局穿越成〕〔出不去  回不来〕〔怎么没有战斗过程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