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更新: 〔自首〕〔破案需要我这样的〕〔联盟:我真不是绝〕〔坏女孩〕〔微醺玫瑰〕〔分手后,豪门掌权〕〔快穿之都是我的踏〕〔七零嫁糙汉:知青〕〔落入他的圈套〕〔诸神殿〕〔虐文女主忙抓鬼〕〔玩大了:七零知青〕〔重生!穿到渣爹以〕〔山村桃运傻医〕〔首席继承人陈平〕〔陆七权奕珩〕〔韩飞李斐雪是哪部〕〔在偏执傅少身边尽〕〔全球降临:诸天争〕〔乡村神农
金牌大风      小说目录      搜索
第157章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亟待解决的大问
    第157章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朝廷的税赋制度不能轻易改。
    若是给苏州直接下调税赋,其他地方怎么办?
    大家都这样,户部尚书恐怕都要摞挑子不干了。
    退一万步,就算他奏请老朱,给苏州额外开恩,免一年的税赋。
    那也只能解一时之忧。
    何况在苏州税赋占比如此之大的基础上,给其免税,绝非易事。
    但只要苏州的总税赋维持不变,在这个框架内灵活变通,他身为监国,就可以自己做主了。
    实际上,商品经济越发达,需要征收的田地赋税就越少。
    清朝被洋人强行打开大门后,到了后期,虽然社会越来越靡烂不堪,但在没有加征田地税赋的情况下,朝廷的税收反而大幅度增加
    光是海关一项,一年的进账就高达几千万两银子。
    后世社会能全面取消农业税,也是因为国家的税赋,早就不依靠那个了。
    苏州有雄厚的商业基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大力发展商业的条件。
    在此之前,朝廷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苏州的商业发展。
    即使如此,苏州还是发展出了相当成熟的商业社会。
    巨贾豪商的数量,哪怕是在朝廷一轮又一轮的打压下,仍然远胜其他地方。
    如今的困局,只不过是暂时的。
    随着开放海禁,放开经商资格,开发票统一税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行,苏州必将再度迎来商贸的繁荣。
    但这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毕竟不是商人,而是读书人。
    受儒家礼制熏陶,大部分读书人,素来看不起重利轻别离的商人。
    朱允熞最担心的,就是地方官府以及乡绅,有意无意的对商业和商人进行打压。
    在大明,这几乎是无处不在,又难以避免的。
    故而,他才提出这样的办法。
    如此一来,苏州的地方官府,苏州的读书人,为了让商人承担起全苏州的税赋,为了不再交田地税赋,必然大力鼓励商贸的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苏州的田税难题可解,商贸也会因此而腾飞。
    又是一个两全齐美的策略。
    刘翰墨拜谢道:“太孙殿下之恩,苏州百万百姓,必铭诸五内。还请太孙殿下放心,在刘某任内,定当竭尽全力,促进苏州商贸繁荣,以减轻田税重赋。”
    如果是换了其他地方,以大明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想靠商税代替田税,无异于天荒夜谭。
    但苏州不一样。
    苏州本来就是江南商贸中心。
    在此之前,受大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苏州的商贸潜力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尽管如此,即使之前大明朝廷所定的商税很轻,收上去的商税,仍然不少。
    加征商税,改革税制之后,商税更是激增。
    只是后来连番变故,才使苏州陷入困境。
    朱允熞点了点头,又极为认真的开口道:“发展商贸,事关重大。”
    “孤能依赖五百新军,平定数万倭寇和反贼的叛乱,皆赖枪支之功,此事想必你也有所耳闻。”
    “虎豹啸于山林,鱼龙跃于江海,飞鸟遨翔于九天。人无虎豹之勇,无鱼龙之能,无飞鸟之翼,却能为百灵之长,何也?人所长者,善假于物。”
    “若孤不能发明燧火枪,便无法以五百之军,灭数万倭寇和反贼。”
    “孤设技术研究和制造局,就是为了发明更多的东西,不仅用于军事战争,也用于生产。”
    “将来技术发展,社会就会变得截然不同,商贸也会越来越重要。”
    “华夏自三皇五帝以来,发展数千年,到了今朝今日,积累已够,不出十年,必将迎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
    “朝廷要变,天下要变。”
    “这便是孤要大力发展商贸的根源。”
    “这些话,本来是不该和你说的,但孤看你还是一个人才,也愿实心办事,才以真心付之。”
    “希望伱莫要负孤所望。”
    刘翰墨心神大震,看着朱允熞,目光凝固不动,仿若一时丢了心魂。
    半晌,才猛然回神,重重磕头道:“太孙殿下器重之恩,翰墨虽死难报,必肝脑涂地,报效殿下。”
    作为一名读书人,他其实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看不起商人,也不重视商贸发展。
    商人浑身都是铜臭味,这是大多数读书人的认知。
    虽然他们的家人奴仆,也有不少靠经商赚钱。
    甚至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的。
    却仍然不妨碍他们对商人发自骨子里的鄙视。
    大约就和君子远疱厨一样。
    君子心善,见不得宰杀动物,故而远之。
    但吃还是要吃的。
    食色,性也。
    自己不动手就行了。
    眼不见为净。
    多少有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意味。
    但他们自己又不觉得。
    朱允熞说了这番话之后,刘翰墨的心态,顿时大为改变。
    人言太孙殿下乃神仙转世。
    他饱读圣贤书,对此并不以为然。
    可太孙殿下有经天纬地之才,非常人所能企及,刘翰墨却是丝毫也不怀疑的。
    毕竟,眼前这位七岁的太孙,可是写出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大才子。
    更是能以五百新军,荡平数万倭寇和反贼的绝世名将。
    刚才亲眼所见,他谈笑间,便想出了以工代赈,化解苏州困局的法子。
    刘翰墨自问平生所见之人,从未有如此妖孽之辈。
    刚才的话,堪称惊世骇俗。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
    若由别人来说,他定会认为是荒谬之论,危言耸听之谈。
    若是在街头巷尾听到,他一定会追究出自何人之口,高低得给他定一个妖言惑众,扰乱人心的罪。
    至少狠狠打一顿板子。
    但出自太孙殿下之口,刘翰墨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
    以太孙殿下的惊世绝艳之才,这些话必然不是无中生有之语。
    这岂能不让他震惊?
    除此之外,刘翰墨亦从言语中,听出了太孙对自己的器重之意。
    太孙殿下可是大明的储君,将来要继承帝位的人。
    对他如此器重,顿时让他受宠若惊。
    朱允熞观察着他的神态变化,颇为满意。
    他必须要培养一批自己人。
    这不是易事。
    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拉拢已被历史证明了自身能力的人,固然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不能全然困于历史的局限里面。
    一个人能成长起来,在青史上留名,既有其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两者本就是相互相存的。
    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没有被史书记载的人物,就真的没有能力吗?
    未必。
    也许只是时运不济而已。
    环境变一下,可能史书上的人物名字,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翰墨给他的观感还不错,可以用。
    朱允熞便试着拉拢一番。
    或许,能将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他,培养成一个名垂千古的人物。
    这很有挑战性,也十分有趣。
    朱允熞并不强求,只是随意试之。
    而且,他所用的手段,非常巧妙。
    不是给予重赏,而是说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论。
    这是上位者带来的优势。
    他身为储君,对一名官员推心置腹,那就是给他最大的恩宠。
    相当于就是告诉他,我将你视做自己的心腹了。
    太孙是未来的皇帝,哪个官员不希望简在帝心呢?
    而且,朱允熞的话,还有另一层用意。
    若是刘翰墨可以拉拢,愿意被投效,那自然好。
    若是他不以为然,不愿投效,不相信自己的话,那也正好借他的口,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这番话传扬出去。
    给民众,给官员,给朝野上下,做一个心理铺垫。
    为未来大刀阔斧的改革,打下基础。
    刘翰墨磕完头,抬眼望向朱允熞,道:“太孙殿下如此看重下官,下官也不敢再隐瞒殿下。”
    “若要大力发展苏州的商贸,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便是大明宝钞!”
    今日四更完毕!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热门小说: 〔帝王受龙椅含玉势〕〔当我和竹马联姻以〕〔老赵与表儿媳妇孙〕〔独占糙汉1.v1书香〕〔蛇夫〕〔人在斗罗写日记,〕〔主攻穿越古代科举〕〔重生八零:空间商〕〔网恋需谨慎小说〕〔知乎推荐高质量网〕〔我把女友养成天后〕〔那一夜,她带走了〕〔倾城女仵作〕〔那一天〕〔原神:开局转生大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