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更新: 〔自首〕〔破案需要我这样的〕〔联盟:我真不是绝〕〔坏女孩〕〔微醺玫瑰〕〔分手后,豪门掌权〕〔快穿之都是我的踏〕〔七零嫁糙汉:知青〕〔落入他的圈套〕〔诸神殿〕〔虐文女主忙抓鬼〕〔玩大了:七零知青〕〔重生!穿到渣爹以〕〔山村桃运傻医〕〔首席继承人陈平〕〔陆七权奕珩〕〔韩飞李斐雪是哪部〕〔在偏执傅少身边尽〕〔全球降临:诸天争〕〔乡村神农
金牌大风      小说目录      搜索
第166章 从前不明白的道理!
    第166章  从前不明白的道理!
    朱元璋笑道:“那你有何高见,且说给皇爷爷听听。”
    他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仍是十分慈爱的望着朱允熞,对他的反驳,并不生气。
    “若皇爷爷只想要大明所有人的子孙,永远都不变,农民的后代永远是农民,军户的后代永远是军户,商人的后代永远是商人,那皇爷爷为何又要进行科举取仕呢?”
    朱允熞反问道:“他们通过科举,农民的儿子变成了官员,不也改变命运,让许多人生出不该有的野望了吗?”
    “问得好!”老朱拍掌道:“那皇爷爷就来告诉你。”
    “治理天下百姓,就如何放牧牛羊一样,要让牛羊老老实实听话,就要赶着走,要给他们一个前进的方向。”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牛羊当中,有些畜牲很听话,有些则脾性很倔,打着不走,牵着倒退。”
    “你若是放牧一大群的牛羊,那一两头脾气倔的,就可以将整群牛羊都带坏,伱需要将他们找出来,或者杀掉,或者训服。”
    “治理天下百姓,也是如此。”
    老朱笑道:“你是不是以为,朝廷科举取仕,是为国选才?”
    朱允熞再度怔住。
    难道不是吗?
    “你这么想也不算错,但也不对。”
    老朱道:“若科举只是纯粹的为国选才,那为何考的却是经义八股?”
    “真以为那些东西学得好,就是栋梁之才吗?”
    老朱的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屑的嘲讽之色。
    “要咱说的话,经义学得好,八股写得好,笨肯定是不笨的,笨人也不可能学好。”
    “但要说有多大的本事,可称国之栋梁,那也未必见得。”
    “不过,对朝廷来说,不笨就够了。”
    “咱以前就和你说过,要用中人,而非能人。”
    “科举取仕,便是如此。”
    “一则挑选协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助手,这不是最主要的,还有许多方法,都可以挑选。”
    “二是让他们都去读书,训化他们的想法,若有不臣之心的刺头,也可以挑出来,杀之。”
    “三是通过科举挑选,可以给天下做一个榜样。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让他们都抢着给咱家卖命。”
    “科举让他们看到一点点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但又很渺茫,只有极其少数的人实现,对天下稳定的影响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参加科举的大量读书人,他们能看到做官的希望,便会拥护朝廷。”
    “读书的人,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富户,他们的势力较大。”
    “朝廷得到了这些人的拥护,在各个地方也就站稳了脚跟,天下自然太平。”
    “表面上看起来,只要不是贱籍,谁都可以参加科举,考上了,便能一步登天。”
    “但实际上,最后高中的人,大多还是地方乡绅。”
    “通过科举,笼络这些人,至关重要。”
    老朱顿了顿,道:“选拔人才,那是说给外人听的。你以后为君,若需要用什么人才,千万不要拘泥于科举。”
    “不过,还是皇爷爷以前和你说的。天下已定,一般的官,也不需要多大本事,你用科举出身的人,也给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看到了辅佐君王的希望,有百利而无一害,何苦不用呢?”
    朱允熞听到这里,身上竟缓缓升起一阵寒意,他问道:“皇爷爷,这么说来,科举虽名为抡才大典,其实与为朝廷选拔人才,并无太大的关系?”
    “哈哈哈!”老朱大笑:“不止科举如此,从前没有科举的时候,举孝廉举秀才,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你好好想想,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老朱笑问道。
    也不等他回答,他便继续说道:
    “真要人才,那是打天下的时候。那时,谁都希望自己能抢到能干的人才,打败对手。”
    “但你翻开史书,可见过有谁在打天下的时候,靠科举考试去挑选人才的?或者用孝廉来挑人的?”
    “就说咱用的人,徐达,常遇春,汤和,刘基,李善长等等,不都是咱慢慢考察,挑选出来的吗?”
    “打天下的时候,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唯才是举。”
    “为何到了坐江山的时候,就不这样做了呢?”
    “因为不需要了。相比挑选出精英人才,维持秩序的重要性,要高出万倍。”
    “你不拘一格,启用道衍,郑和,那当然可以,咱也相信你的眼光,他们两人,必有过人的才华。”
    “但简拔人才,需适可而止,不能用得太多。还是要尽量按资历来。”
    “不是因为有资历的人本领更强,而是维持用人的秩序。”
    “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朱允熞听得怔在那里,思绪万千。
    他当然知道,老朱说的是至理。
    历朝历代,用人选官,皆是如此。
    真正需要人才的时候,用人都是不拘一格的。
    比如钓鱼的姜太公,直接就拜为相。
    韩信本来只是一名小兵,却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
    耕躬于南阳的诸葛亮,无任何经验,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当军师。
    便是本朝的刘伯温等人,亦是如此。
    ……
    但王朝一旦建立,这种破格录用的人才,就统统消失不见了。
    是真的没有吗?
    显然不是!
    是因为对统治者而言,秩序比人才重要。
    正如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一样,也是一种秩序。
    故而,老朱立他为皇太孙,才会掀起那么大的风波。
    但反过来说,老朱还是立排众议,将他立为了诸君。
    足见在必要的时候,秩序仍是需要打破的。
    而且,在老朱和大多数文武百官眼中,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余下皆是蛮夷,不能与正统中原相争。
    但朱允熞却知道,大明的疆域虽然辽阔,放在整个蓝星,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外面还有更广阔的海洋,陆地,还有无数林立的国家。
    大航海时代即将开启,若在此时,固步自封,则必然落后于世界。
    如今仍是打天下的时候!
    因为大明要与世间其他诸国去争。
    一旦落后,就要挨打。
    阶级固化,对于统治而言,确实有利。
    故而历朝历代,乃至后世的科技文明社会,许多国家的统治者都在暗中推动阶级固化。
    虽然表面上说的都是漂亮话。
    但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的让阶级固化,让底层翻身的机会越来越小,直至无限接近于零。
    底层不能翻身,上层也就不会陨落。
    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穷人永远穷,富人永远富,实际上反而是统治者最希望看到的。
    只要不将穷人逼得走投无路,活不下去就行了。
    因为这也同时意味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永远不会翻转。
    江山永固!
    但由此付出的代价,则是整个社会也会因此而失去活力,失去发展的动能。
    国家的发展因此而停滞。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和制度几乎都没有啥进步,与历代统治者皆用驭民之术,只求江山稳固,不求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联系。
    他可不希望自己统治下的大明朝,亦是如此。
    “皇爷爷,孙儿有些话,想向您一吐为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热门小说: 〔帝王受龙椅含玉势〕〔当我和竹马联姻以〕〔老赵与表儿媳妇孙〕〔独占糙汉1.v1书香〕〔蛇夫〕〔人在斗罗写日记,〕〔主攻穿越古代科举〕〔重生八零:空间商〕〔网恋需谨慎小说〕〔知乎推荐高质量网〕〔我把女友养成天后〕〔那一夜,她带走了〕〔倾城女仵作〕〔那一天〕〔原神:开局转生大
  sitemap